戏剧常识

文章详情

京剧漫谈系列之早期京剧净角名家

时间:2018-10-25 作者:爱听戏曲 点击量:

现今京剧舞台上,正如所谓的“十净九裘”,裘(裘盛戎)派在净角行当中一枝独秀。其实,京剧净角也曾异彩纷呈、流派众多,比如金(金秀山、金少山)派、郝(郝寿臣)派、钱(钱金福)派、黄(黄润甫)派、袁(袁世海)派等。

下面小编就罗列下早期京剧净角名家。

京剧净角

(一)徐宝成

又名徐保成。原籍山西人。据杨静亭编刻的《都门纪略。词场门》中记载,道光二十五年(1845)宝成搭嵩祝班,同班者有张如林、大和尚、福官、兰儿、玉成、红喜等。后又搭过永胜奎、双奎各班。曾与明净张奎官同班,技艺不相上下,已有大名。擅长架子戏和武净戏,饰演《恶虎庄》的姚刚最为拿手。咸丰间,还在双奎上演《狮驼岭》、《双打店》、《四杰村》等剧。同治二年(1863)搭成阜成班,饰演的角色有《下河东》中饰欧阳方、《定中原》中饰司马师、《黄金台》中饰伊立、《独虎营》中饰罗四虎、《连环套》中饰窦尔敦、《白绫记》中饰李七、《取洛阳》中饰马武英等。此类戏后来推选黄润甫最擅长,但是还是无法超越宝成珠玉。《英雄会》一剧就是其与张奎官首演的。其饰黄三泰,傻奎扮窦尔敦,红极一时。捏江米面人的都以他们为模式,长捏他们这一对儿,照相馆也以他们这出戏的剧照作幌子。其勾脸用笔随意,于粗中见神气。

(二)刘万义

其事迹不详,人称大奎官,影响深渊,曾与张二奎组双奎班。

(三)穆凤山

穆凤山(1840-1912),男,京剧净角。原名长寿,字凤山,又称“小穆子”、“小慕”。北京人,满族。曾为清朝“内廷供奉”。他是刘万义(大奎官)的弟子。由票友改做专业演员。初搭永胜奎班,改入嵩祝成,之后又入四喜班。他演铜锤兼架子花又能武花。

穆凤山是京剧净行革新的第一人。本来的铜锤花脸讲究唱来“铛铛铮铮金铁皆鸣”,但欠缺在于比较直,穆凤山则创出许多新腔,化直为柔,有婉转流畅之美。

他吸收了大奎官用“鼻音”的唱法,对于闭口字的收、放,运用得新颖,控纵得沉着有味。如《阳平关》“莫不是那常山的赵子龙……”,“龙”字耍腔用鼻音,由去声再归到平声,唱得潇洒俏皮。他还在不断的革新中创出了许多花脸新板腔。

当时,花脸化刚直为圆润,变僵化为灵活,有很多都是创自穆凤山。他在当时还开了一个新风气,就是把连台本戏摘出单本来演“折子戏”,如《探阴山》本是全部《铡判官》中的第五本,穆则把它单摘出来演《探阴山》,很受欢迎。 穆成名以后,也在清廷升平署当差,是内廷供奉,他不愿受束缚,竟于一八八三年由北京潜来上海,当时清廷管理演员的内务府派“番役”到处捉拿。

此后,穆再也不敢公开演唱,逐渐也不知去向,更没有人敢再承认是穆门弟子。其实他所创造的新腔,当时已是风行大江南北了。

(四)何桂山

何桂山(1846年—1917年),祖籍北京大兴,因行九,人称何九。工铜锤、架子花脸,昆乱皆精。先后与程长庚、俞菊笙、谭鑫培配演多年,对于京剧花脸的发展有很大影响。

在何桂山时代,京剧花脸行当对“铜锤”、“架子”没有严格分工,何的戏路子是集“铜锤”、“架子”于一身,尤其擅长昆曲。他这个花脸,可以说是后来各种净行艺术流派之源,是“净行中的程长庚”,是一代花脸宗师。

他的嗓音浑厚嘹亮,唱腔古朴简洁,功架凝重沉稳,演唱中擅用膛音、炸音,使鼻音不尚花腔,唱昆曲也满宫满调,且身段特佳,被誉为昆净第一,有铁嗓子称号。他所扮演钟馗的“二十四式门神架子”、鲁智深的“十八罗汉式”舞姿极富造型美。

(五)黄润甫

黄润甫(约1835-1916)北京人,满族,行第三,人们都称他为“黄三”。初为松筠庵票友,后拜四喜班的朱大麻子为师,加入戏班。他在继承和吸收前辈及同辈艺术的同时,加以创造、革新,他还吸收当代人的一些生活,提炼入戏,创造性地刻画出刘谨、金兀术等一些类似清廷贵族的典型人物。他的这些创造都为后学者所宗法。他在不断创造革新中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,从而创立了架子花脸的第一个表演艺术流派——黄派。

黄派的唱,专尚沙音、炸音,尤以炸音为主,气力充沛,实大声宏。唱法上似散实凝,以顿挫多取胜。他落句时唱得斩钉截铁,以显示英雄人物的豪放、直爽。他唱散板、摇板时善于突出一个字的唱法,以表达整句甚或整段的中心感情。黄虽出身业余演员,却非常讲求字韵,他的快板如雨打芭蕉,字字精到、清楚。黄的唱腔经常唱的只有流水、快板、摇板、散板,至多唱到原板,变化也不甚多。然而每句唱中运用顿挫摇曳时,总配合表情、身段、眼神,使光芒四射,以弥补他唱腔之简单。所以他演每出戏都是那么生动火炽。

他的白口有劲有韵,虽文而不平,往往在平念中用拔高的“炸音”,以示感情的变化,他的念都是按剧中人特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。他还善于运用念白中的助词、形容词,如“啊”、“哗啦啦”等,阔口巨嗓,倾泻而出,念来有叱咤风云的气势。他的打“哇呀呀”,能分出惊、气、怒等不同的感情,这种念法,曾被杨小楼所吸收,用于武生勾脸戏《霸王别姬》、《状元印》等戏中。

黄的身材较矮,以矮小要显示高大的英雄形象,这就全靠他善于亮高相、走大步的纯熟功夫及光芒四射的台威、台风。黄的武打也很具有干净利落、火炽美观的特点。他的武打矫健中见规矩,勇猛中又见脆、率。

(六)李寿山

李寿山(1866-1932),名镜林,字仲华,小名七儿。因其身材高大,人称大李七。出身于三庆班,与武净钱金福为师兄弟。初工花旦、昆旦,又改老生,后归武净兼架子花,文武皆能昆乱不挡,尤以《贩马记》之李奇,极享盛誉,曾有“李七演李奇”之美谈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与朱文英同被选入升平署,进宫承差艺名李七儿。他早年曾搭长春班,晚年在梅兰芳京剧团,梅的《金山寺·断桥》、《出塞》、《风筝误》和《春香闹学》的身段即为李所授。王又宸早年亦曾向其请益,《别母乱箭》即为李寿山所授。他亦曾携孙李宝奎傍其婿尚小云演出。

(七)庆春圃

庆春圃,男,京剧净角文武花脸演员。满族。下海后曾搭春台、四喜班。武功娴熟,铜锤、架子、武净皆能,尤擅短打。因行四,世称“庆四”,与黄润甫并称“黄三庆四”。他的嗓音“宽朗而坚,读字如放爆竹,声声震耳。”常与余三胜、程长庚合演《风云会》、《二进宫》等戏,深受观众欢迎。同治、光绪年间的著名花脸黄润甫是其传人。 绘制脸谱讲究勾脸,对后期演员许德义影响很大。

(八)钱金福

钱金福(1862-1937)京剧武净演员,满族,北京人。幼入全福昆曲科班、四箴堂科班,从于双寿、祟富贵学戏,工武净。1883年带艺入三庆班,后又入春台、小长庆、玉成等班。1904年选为内廷供奉。1911年入同庆班,与谭鑫培同台合作,为谭配演,极受谭倚重。晚年从事教学工作。表演艺术自成一家。梅兰芳、杨小楼、余叔岩、王瑶卿等均得其教益。后期傍杨小楼、余叔岩等演出,增色极多。他功底深厚扎实,功架稳练,尤其擅长“把子功”,自成一派。身段、台步有许多独到之处,把子功堪称一绝,舞台形象十分漂亮。对脸谱有深入的研究,构画能体现人物性格。虽嗓音条件不善唱,但白口刚劲有力,武净戏极出色,架子花脸戏亦其所长。

(九)褚连奎

其事迹不详,与谭鑫培、金秀山同时。搭三庆班时,便极有名。常以《白蟒台》一戏,演大轴。《鱼肠剑》中“刺僚”一场,王僚之一大段唱,即是褚所创。

(十)金秀山

金秀山 (1855年-1915年),北京人。为翠峰庵票友,後经德珺如介绍,专业演戏,并拜何桂山为师,演铜锤花脸。曾为清“内廷供奉”。他嗓音宽大,气贯满台,善用鼻音,多宗穆凤山唱法。唱腔洗练,简而味醇。

金秀山嗓音浑厚,演唱声洪蕴足,雄劲朴厚,他的唱腔既有乃师何桂山的实大声宏,又有穆凤山的圆润婉转。他还善用鼻音,尤以二六和流水的铿锵流利见长。如《刺王僚》的西皮二六,他改掉较为粗俗的加字,巧用鼻音,从圆润中见棱见角,唱来气贯全台,特别显得苍劲秀雅,他取穆派之灵,去穆派之俗,听来不贫不厌,简而味醇。他演戏的窍门在一个“巧”字,该用力的才用力,使鼻音也分轻重软硬。他的念白实大声宏,具有性格化,他念京白戏尤其擅长。他是满族旗人,又常在宫廷演戏,对于有钱有势的太监接触甚多,所以能把他们的声容笑貌溶化到戏里去。他演年老又是武将的人物,能于衰老中寓英武,显示出“虎老雄心在”的威风。他的做工表情身段,与他那宏大深厚又苍老的唱工风格一致。他晚年掌握技术从熟能生巧中又得一种含蓄的妙处。花脸本来容易如长江大河一泄无余,他却能留不尽之韵。